高等教育论文_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教育对策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创新点
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相关问题概述
2.1 相关概念
2.1.1 责任
2.1.2 责任感
2.1.3 社会责任感
2.1.4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2.2 相关理论
2.2.1 马克思主义关于责任的思想
2.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责任思想
2.2.3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内因理论
2.3 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必要性
2.3.1 促进大学生自身人格完善和全面发展
2.3.2 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2.3.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调查设计及实施
3.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设计
3.1.1 访谈调查设计
3.1.2 调查问卷设计
3.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问卷调查
3.2.1 调查过程
3.2.2 数据统计分析
3.3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总体状况
3.3.1 大学生社会责任认知水平较高
3.3.2 大学生社会责任认同良好
3.3.3 大学生社会责任践行较为积极
4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4.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社会责任规范认知不足
4.1.2 社会责任认同功利化倾向
4.1.3 社会责任知行脱节
4.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4.2.1 社会责任教育重视不足
4.2.2 社会责任教育缺乏保障
4.2.3 社会责任教育实践资源缺乏
4.2.4 大学生自身发展不成熟
4.3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因素
4.3.1 自身因素
4.3.2 家庭教育因素
4.3.3 学校环境因素
4.3.4 社会环境因素
5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对策
5.1 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认知
5.1.1 学校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
5.1.2 家庭加强对子女的责任教育
5.1.3 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
5.2 深化大学生社会责任认同
5.2.1 榜样示范引领
5.2.2 发挥“四史教育”的载体作用
5.2.3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5.3 推动大学生社会责任践行
5.3.1 用“大思政课”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途径
5.3.2 构建多主体协调一致的社会责任践行体系
5.3.3 通过完善奖惩机制加强外部监督
5.3.4 通过“自律”规范大学生社会责任行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量表》
附录 B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文章摘要:所谓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就是大学生在认识与处理其与家庭、社会、国家等的关系中,对所承担社会角色所赋予的责任和义务的认知、认同和自觉践行的倾向,是社会责任认知、社会责任认同和社会责任践行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到大学生“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明确指出要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2),可见党和国家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尤为重视。新时代,大学生是否具备社会责任感不仅关系到自身发展,也是事关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的大问题。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也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但是当前学界对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多从内容方面入手,对社会责任感的量化调查研究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另外现实社会大学生中不乏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佛系青年,大学生中存在只顾个人私利,缺乏奉献和责任担当的现象,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研究,并尝试提出教育对策。文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对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及基本思路进行了介绍。第二部分在明确了责任、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概念的前题下,以马克思主义有关责任的思想为指引,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责任的思想精华,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理论作为理论支撑,分析了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对于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社会培养人才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第三部分利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利用修订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量表”对大连理工大学的学生社会责任感进行了调查,得出了大学生社会责任认知水平较高,大学生社会责任认同良好和大学生社会责任践行比较积极的结论。第四部分通过总结大学生存在责任规范认知不足、社会责任认同功利化和社会责任知行脱节的问题,从社会责任教育重视不足、缺乏保障、实践资源缺乏和大学生自身不成熟以及个性特征、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因此,第五部分针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从强化大学生社会认知、深化大学生社会认同以及推动大学生社会践行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对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升具有一定的意义。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