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对外汉语教师提问语的使用状况及原则

 

刘珣先生提出的“教师的语言”的概念,指的是第二语言教师在交际过程中对该语言的非母语学生下意识地使用的目的语变体。

对外汉语教师的课堂语言,主要包括组织教学用语以及教学用语两种。其中,本文所研究的提问语是组织教学用语的五种语言类型之一,另外四种分别是导入语、指令语、评价语及收束语。

提问语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以顺利展开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意识与能力、有效调控课堂氛围。

本文着重研究长春理工大学在职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提问语的基本状况,及本校留学生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对此的反馈,从中归纳出对外汉语教师使用提问语时应遵守的原则。

一、提问语的使用情况分析

(一)观察分析

本学期,长春理工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大二学生去南区国际交流学院听课实习,笔者受助于其对8位在职对外汉语教师的提问语的认真观察与反馈报告,分析出目前长春理工大学对外汉语教师的提问语的使用状况。

表1-1 对外汉语教师的提问方式情况表选项 人数 比例先点名某同学,再提问题 112.5%先提问题,再点名某同学 787.5%不点名,让举手的同学回答 112.5%不点名,但按一定的规律轮流作答(开火车) 450%不点名,让同学集体回答,如果冷场,老师直接公布答案 450%

数据显示,在一节课中,绝大部分的对外汉语教师会同时交叉使用两到三种提问方式。

我校教授初级上班级与初级下班级的教师大多数运用个别提问的方式,尤其是先提问题,再点名某同学。这样可以调动起全班同学的注意力,促进大家思考。然而这种提问方式的缺点是学生的焦虑感明显提升,而且是上述五种提问方式之中焦虑感最高的。

要求学生轮流作答的提问方式也促进了教学公平,使学生回答的机会均等。很多不举手的学生实际上也在思考,但是他们一则内向害羞或怕出错丢脸,二则认为自己不受教师重视或争取不到回答的机会,而选择默默地在心里回答。这类学生在国别上以亚洲、欧洲居多。为了能了解那些不愿举手的学生的对问题的见解,教师会采用让学生轮流作答的形式提问。然而这种提问方式的缺点是规律过于明显,学生有预设心理,不利于促进全班同学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所有问题。

我校教授中级上班级与中级下班级的教师基本是交互使用个别提问和集体提问。若是集体提问,全班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但需注意的是,不是所有学生都积极进行了思考,亦有学生人云亦云。这类提问方式一般用于课堂导入环节,或者问题是偏简单的、日常化的,能起到集中全班同学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的作用,但对于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则不适用集体提问方式。这种提问方式学生的焦虑感最低。

另外,在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不点名而让举手的同学回答这种方式比较少用,以最大程度地保证全体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

表1-2 对外汉语教师所提问题性质分类表选项 人数 比例多问“是不是”、“对不对”等封闭性问题 337.5%多问“是什么”等半封闭半开放性问题 787.5%多问“为什么”、“怎么样”等开放性问题 562.5%

数据显示,我校教授初级阶段班级的教师多问“是不是”“对不对”等封闭性问题。教授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班级的教师多问“为什么”“怎么样”等开放性问题。而“是什么”这种半封闭半开放性问题覆盖面更广,下至初级水平上至高级水平的学生,体现了教师提问的针对性。

当需要学生简单回答或表明态度时,教师主要提出封闭性问题,例如“大家看,这句话对不对?”目的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快速了解他们对该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当涉及课文教学或概念解析时,教师主要提出半封闭半开放性问题,例如“(课文中的人物)他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以增强学生的细节解读能力及概括能力。当需要学生大量输出汉语时,教师应提开放性的问题,例如“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样避免(这个问题)呢?”以培养学生的汉语思维,鼓励学生运用汉语阐述情况、表达想法。

(二)调查分析

本文选取了15位本校留学生作为问卷调查对象,记录其对对外汉语教师提问语的普遍的主观印象,反映出目前对外汉语教师提问语的使用情况。

表1-3 留学生关于教师提问语的难度感知表选项 人数 比例完全能听懂 426.67%基本听得懂,有时也有听不懂的 1173.33%完全听不懂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