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煤矿“黄金一代”的幸福生活

 

干煤矿是我的选择。在求学、工作的这十年间,我的生活、家庭,包括未来的命运,都与煤矿、煤炭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是煤矿的青年,是煤矿的“黄金一代”!因为在这“黄金十年”里,我们不断地成长,见证了煤炭行业十年的荣辱起伏。

我的幸福

我是农民的后代。2001年春天,我乘着春天的火车来到淮南矿院求学。淮南矿院现已改名为安徽理工大学,也曾称淮南工业学院、淮南老煤校,但很多老校友到现在还一直称淮南矿院,可能是因为对“煤”、对“矿”的执著和痴爱,或是因为他们的根还在那里。他们从淮南矿院出发,走向全国乃至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十年前,北京、安徽两省实行高考改革创新,我有幸成为一名春季报到的大学生。与参加高考的冬天十分相似,煤矿行业此刻正处于隆冬。记得上大一时,一位淮南当地的教师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你们学矿建专业的学生,现在上课不好好听讲,今后找不到工作怎么办?要么只有都到矿上去,当个工资低、条件差的‘煤黑子’,连媳妇都找不着。”

在这十年里,我亲眼目睹了淮南这座能源城市因为煤炭行业的大发展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煤炭行业的大发展,不仅改变了煤矿城市脏、乱、差的形象,给职工的物质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更为煤矿人赢得了尊严!以一次基层单位的劳务派遣工招聘为例,竟有几千人应聘选煤工,报名的人连夜排队,队伍排了好几百米长。在商场、酒店、售楼中心等场所,服务人员对待淮矿人,真如对待上帝一样。

来淮南整整十年了,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工作,有了房子、车子,还有妻子、儿子,正如母亲所说:“这是多大的福气哦!”等儿子长大了,我会亲自带他下井,对他讲井下的矿工兄弟们是多么关心他的父亲,是多么朴实,多么勤劳,多么热情,多么热爱生活!

父母感到的幸福

2011年春节,父母第一次从农村老家来淮南过年。母亲讲,村里的乡亲们听说他们要到淮南和儿子一起过年,都羡慕不已,纷纷到村口相送。母亲的幸福都表现在她激动的话语和满足的表情里。

吃年夜饭时,我和爱人一起给了父母5000元钱,作为我们的“孝顺钱”。母亲看着鼓鼓的红包,开始还没想到是钱。在她的意识里,我上大学时的学费,全家省吃俭用、节衣缩食不知要攒多少日子。在他们的眼里,这么多钱是不可能就这样轻易拿出来的,要避开人。当她用微微颤抖的手攥着钱时,我似乎感受到了她此刻内心的幸福。她老人家是用不惯“幸福”这个洋词儿的。“这是多大的福气哦!亮啊,一定要知恩图报啊!”母亲一直叨念着。

我由此联想到,十年来企业招聘的几万名大学生、高职生、技校生和青年劳务派遣工,其中很多人都像我一样来自农村,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的孩子。企业给我们这些从农村出来的孩子提供了多好的机会,这也是煤炭企业对“民生”最直接的关爱和帮助。

因健康而来的幸福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是英国诗人雪莱在《西风颂》中的诗句。

面对急剧变化的煤炭市场,所有企业都在“寻找开往春天的地铁”,调整发展战略,改变产业结构,降本增效,甚至包括停产限产、减薪减人。而我们的企业郑重地向职工作出了三项承诺:保持安全生产秩序正常;职工收入不下降;企业发展不停步。这是为了让职工过得更加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更有信心!

翻开上大学时的摘抄本,一句高尔基的名言映入眼帘:健康就是金子一样的东西。“我们认为,一个企业就像一个人一样,有它的境界、品格。做企业就是做人。”这是企业领导在全国煤炭工作会议上讲的一段话。

煤炭行业不是高利润行业,淮南矿业集团这样的百年国企更不是高利润企业。企业的资金往哪投,反映出企业和企业领导者的品格。“一切为了发展,一切为了职工”的企业宗旨,对弱势群体、困难职工的态度,反映了国企的品格、领导者的价值观。企业对职工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视困难职工如亲人,真心实意帮弱者,不遗余力解难题,不跟风,不浮躁,不投机,不受诱惑,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改善民生和治理环境上,扎扎实实做事。这些事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市场的起伏和风潮的变化而减轻它的价值。工资涨了,有房住了,瓦斯治了,井下作业条件改善了,天蓝了,山绿了,水清了,树多了,镇新了,人和了,我们的日子过得更好了。这些,同样是一个企业健康发展的最好体现。

上一篇:新知
下一篇:年轻人的积极参与